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和揭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与时代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主体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对待自身文化时所采取的积极、肯定的认知态度和主动、有效的实践行动,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地位与作用的充分肯定、对文化优势和价值的有效传承弘扬以及对文化活力与生命力的创造性发展等。文化自信的确立需要人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和认知,它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需要较长历史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这种自信一旦建立和形成,就会为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注入强大信心和不竭动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不断赓续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牢固确立,并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精心维护而不断巩固。毫无疑问,文化主体性的牢固确立和不断巩固,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文化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规律,传承弘扬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生成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建设发展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有力延续和充分彰显,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具自主性的精神依托,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更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文化主体性是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与文明主体,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尽管在内容和构成上不断更新、发展,但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核、最本质的文明内涵始终存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大一统传统。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在地域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民族主体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现实空间,也为文化主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唯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创造出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卓越历史贡献。进入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与思潮的强势涌入,一度使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遭受严重挑战和冲击,进而引发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危机。如何继续保持和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挽狂澜于既倒、救民众于水火的历史责任,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巩固文化主体性、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保持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关键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掌握历史主动中构筑起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加巩固,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下引领时代有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三、文化主体性是巩固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文化主体性是塑造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根基,对于巩固国家认同不可或缺。一个国家一旦形成和确立文化主体性,其文化便会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不断强化人们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将全体国民凝聚成一个具有一致目标和追求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而言,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整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努力用文化认同涵养和厚植政治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契合、相贯通的内在逻辑,科学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攀登上新的思想高峰,为我们构筑文化认同、并通过文化认同增进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夯实了深厚而坚实的精神根基。
四、文化主体性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精神独立自主的可靠支撑
从跨文化的维度看,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时所表现和具有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只有坚持并不断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人们能够广泛而轻松地获取知识、信息和观点,这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互鉴,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需要看到,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仍然面临“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的干扰与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必须牢牢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固树立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努力塑造和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实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吸收、有效性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要坚持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向全球推广推送更多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有力彰显中华文化在担当人类文明发展重任中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来源:天津日报作者:杨昕
|